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研究 > 专业文章

皖江文博研究 | 明代青花牡丹孔雀纹梅瓶

发布时间: 2023-3-27 10:45:09 浏览量: 2366
安庆博物馆庋藏一只明代青花牡丹孔雀纹梅瓶。景德镇民窑制。瓶高31厘米,口径20厘米,腹围56厘米,底径10.5厘米。1983年5月由市文物商店征集入藏,现一级。

图片

器型特征:圆口卷唇,短颈丰肩,足外撇。肩上部整体纹饰,缠枝莲纹;腹部主题纹饰牡丹、雌雄一对孔雀、玲珑石等;胫部一圈蕉叶纹;圈足内凹,圈足壁斜削,成斜坡状;糙底无釉,露胎处泛火石红;胎体厚重,胎质细腻洁白,白釉泛青,釉质丰润;瓶身为三段拼接,接痕明显。

主题纹饰:牡丹,有大富大贵、大吉大利寓意。孔雀,是百鸟之王,是吉祥鸟,从古至今,孔雀在艺术、传说、文学和宗教上久负盛名,孔雀是最善良、最聪明、最爱自由与和平的鸟,是吉祥幸福象征,孔雀也可看为绶带鸟,绶与寿谐音,表示长寿之意。辅助性缠枝莲纹,以莲花组成的称“缠枝莲”,又名“万寿藤”,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的,委婉多姿,富有动感,优美生动,有吉庆寓意,也是传统吉祥纹样之一,因其结构连绵不断,故又有“生生不息”之意。

梅瓶,是一种小口、短颈、丰肩、痩底、圈足的瓶式,造型挺秀、俏丽,近代许之衡(1877-1935)在其《饮流斋说瓷》书:“梅瓶口细而颈短,肩极宽博,至胫稍狭,抵于足微丰,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痩骨相称,故名梅瓶。

梅瓶也称“经瓶”,出现于唐代,盛行宋代。在宋朝,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,一般在大小酒肆里都能见到。宋代的梅瓶,器体一般高且偏瘦,肩部向下斜,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,底部比较小,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,处理手法多样,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。各地瓷窑都有烧制,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。

梅瓶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个朝代,造型与装饰纹饰虽有变化,但基本特征还是大体一致,小口、短颈、宽肩、长腰,这是历代梅瓶的基本特征。

明代梅瓶造型,比例偏低,口部圆浑厚实,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,肩部向上抬起,线条饱满而有力,腹部之下呈垂直状,有的微微向内敛,在足部结束部分稍向外撇。明代梅瓶继承了元代梅瓶的器形样式,制作峭丽挺拔,肩部浑圆丰满,颈部肥硕、敦厚。

明代梅瓶制瓷大致分为前、中、后三个时期。永乐、宣德是明代前期;成化、弘治是明代中期;嘉靖、万历是明代晚期。永、宣前期,梅瓶胎体厚重,色料深沉、艳丽,纹饰线条粗犷、有力度,线条优美,造型古朴,器形比例均匀,底足厚重,有大气稳重感。前期纹饰不再有元代密不透风感,有留白有空间,纹饰出现神话传说的八仙、婴戏图等,还有如园林花卉、竹石芭蕉、缠枝莲、缠枝牡丹等题材,出现在梅瓶上较多。

图片
元代与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,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,并形成独特的风格。景德镇制瓷历史上,使用苏麻离青,大致分为四个时期:一是元代晚期;二是明代洪武时期;三是明代永乐、宣德时期;四是明代正统、景泰、天顺时期,也就是瓷器史上常常说的“空白期”。

明代景德镇的瓷器,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,但各类品种瓷器都十分出色,按照制瓷工艺分为:釉下彩、釉上彩、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。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,因在胎上彩绘,着釉后一次性烧制而成。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的阶段。

就整个明代青花瓷,从洪武、永乐、宣德,到空白期正统、景泰、天顺,再到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庆、万历、天启,最后到崇祯,每一个朝代从器物种类与造型,胎、釉及制作工艺特征,青花色料及绘画技法,装饰纹饰题材等,都各尽不同,各显其彩,彰显青花瓷的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。

就青花用料上,洪武年间青花瓷与元青花有差别,不如元青花浓翠,偏淡、偏灰,是因这一时期从波斯进口苏麻离青色料钴土矿一度中断,改用国产含铁量、含锰量较高的钴土料所致。从永乐朝开始,青花瓷的制作已经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,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,加深了明代在海洋与中亚、西亚贸易往来,带回了大量苏麻离青进口料,进口苏麻离青料含铁高、含锰低,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含锰量低,减少了青色中的紫、红色调,在合适的火候控温下能呈现宝石蓝色泽,但是由于含铁量高,往往会在青花局部出现黑铁斑点,这一烧制中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,辉映成趣,形成了永乐与宣德年间青花瓷的特点。因官窑烧制有底款辨识外,其他民窑品均无款识,给后人鉴别很难划分永乐和宣德,后来历史上就统称宣青或者用永、宣并称。

就用料上,永乐与宣德青花区别:一是釉面有肥亮感,这个是永乐典型的特点,因永乐青花烧制温度高,釉内气泡比宣德青花少,因此釉面产生有肥亮感,但大多数永乐瓷也有很多气泡,用30倍显微镜观察,气泡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类型;二是永乐青花瓷的釉为白中泛青色,少数瓷器有开片;三是青花有晕散现象,永乐、宣德,一直到成化前期的青花釉都有黑铁斑,但永乐瓷器较多晕散现象,宣德瓷器也有发现,但和永乐相比较少了。

明代梅瓶纹饰, 前期神话传说中的八仙、婴戏图较多,出现了园林花卉,竹石芭蕉,同时有缠枝莲、折枝牡丹等题材多种画法,也在梅瓶上出现。莲花纹饰中,莲瓣有仰、覆之分,瓣内,常填饰有如意头和不规则的圆点、钱纹、方胜、灵芝、螺、角、夹板、轮等杂宝以及折枝花果,莲瓣的边框线为双勾而不填色,两大花瓣间叠以一小花瓣尖,瓣心填色的很少,花卉纹均花大叶小,卷叶粗而短,缠枝莲叶呈螺旋丝叶状,稍微长的或称之为葫芦形,仍然保持着元代的遗韵,缠枝莲花头似明锦中的宝相花。料色前期浓重凝集,浓淡不同的料色使纹样层次清晰中有浅淡晕散。中期除保持了前期饰纹、题材以外,出了鱼藻纹, 高士访友,莲池鸳鸯等新纹饰。成化年间, 民间青花艺人创造出晕染技法,纹样线条清爽,人物、动物形象生动飘逸, 料色淡雅,用笔纤细柔和,釉色莹润。明代后期, 以道教题材为主要装饰纹样,八卦、云龙、云鹤、福、禄、寿等吉祥的梅瓶中占很大比例,造型粗犷, 体形硕大, 纹饰多用粗线条, 出现了写生题材,在山水、花鸟的粗放生动形态中可以看出写生作画的形象。青花料色蓝中带紫,胎体厚重粗松为主,也有细密、精致之作,出了五彩梅瓶,改变了以前单色绘画的情况。

安庆博物馆庋藏的这只梅瓶,如果在断代方面,进一步深化考究,鉴定在永乐时期比较妥当,主要有如下特征:

(1)元代梅瓶口部是直口,上窄下宽式样的式样,到明代消失,该瓶口卷唇,这是典型的明代梅瓶特征。

(2)明代梅瓶的底部,由元代较窄,演变较宽些,器物底部无釉,是元代特征,而永乐青花器物包括其他品型器物,除大盘、扁瓶等少数大型器物外,多数器物底部均已施釉,这是永乐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。

图片
(3)瓷器用釉,白中泛青,有肥亮感,具有散晕和黑铁斑,胎瓷细腻润白。同时在永乐朝时出现甜白瓷,胎质细洁,釉色白莹。

(4)永乐青花器物中的蕉叶纹,很多茎中空而不填色,芭蕉叶的主脉不画到叶尖端,呈现细痩等腰三角形状,叶缘、锯齿纹粗,叶缘轮廓线不加衬托,主脉两旁以复笔渲染。

(5)肩部莲花纹饰,四朵莲花中两朵并近,上下对称状,卷叶短而粗,莲叶呈螺旋丝叶状,早期特征明显。

6)题材上出现园林花卉、玲珑石、芭蕉,缠枝莲,折枝牡丹,早期梅瓶纹饰。玲珑石古朴,自然天成痕迹,无人工巧雕,属于早期纹饰。

图片


作者介绍:吴曦翔,男,安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,馆员。

本文发表于《收藏快报》,2022年1月19日,七版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 ml>